《孟子》七篇33章内容原文与逐段现代翻译,《孟子》所描述内容即圣人示范、演示给你看。
《孟子》第一篇:梁惠王上
第一章
原文:
孟子见梁惠王。王曰:“叟,不远千里而来,亦将有以利吾国乎?”
孟子对曰:“王何必曰利?亦有仁义而已矣!王曰‘利’,则大夫曰‘利’,士庶人曰‘利’,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去见梁惠王。梁惠王说:“老先生不远千里来到这里,是否想给我国带来利益?”
孟子回答说:“大王何必谈‘利益’呢?只要讲‘仁义’就足够了!如果大王讲‘利’,那么大臣就会说‘利’,士人和百姓也会追求‘利’,上下都争夺利益,国家就会陷入危险。”
第二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;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心的和谐。一个三里方圆的城邑,七里方圆的外城,被敌人围攻却攻不下来。围攻它的敌人一定占据了有利时机,但仍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。而如果防守者放弃坚固的城池、深深的壕沟、锐利的兵器和充足的粮食逃走,那就是人心不齐了,说明地利不如人和。”
第三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得乎民心,斯得天下矣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民最为重要,国家社稷次之,君王自身最为轻。谁能得到人民的心,谁就能得到天下。”
《孟子》第二篇:梁惠王下
第四章
原文:
齐宣王问曰:“交邻国有道乎?”
孟子对曰:“有。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,斯得之矣;不仁而以大事小,祸也。惟仁者为能以小事大,斯得之矣;不仁而以小事大,畏侮也。齐桓、晋文之事,其详可得闻乎?”
现代翻译:
齐宣王问:“与邻国交往,有什么正确的原则吗?”
孟子回答说:“有的。只有仁德之人才能用大的国家事奉小的国家,这样才能使小国心悦诚服;不讲仁德而以强凌弱,只会招来祸患。反过来,只有仁德之人才能以小国事奉大国而保全自己;不讲仁德而以弱事强,就会被人欺侮。齐桓公、晋文公与别国交往的经验,是否可以详细听一听?”
第五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实行仁道的人得到很多人的帮助,违背仁道的人得到的帮助很少。帮助极少时,连亲戚都会背叛;帮助极多时,天下人都会顺从。用天下人所支持的力量,去对付连亲戚都背叛的人,所以君子若选择战争,一定能打胜仗。”
第六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。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在忧患中生存,在安逸中容易灭亡。舜是在田间劳动中被发现的,傅说是在做泥瓦工时被发现的,胶鬲是在贩卖鱼盐时被重用的,管仲是从普通士人中被提拔的,孙叔敖是从海边被发现的,百里奚是从市场上被买来的。因此,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降给某人,必先使他心志受苦,筋骨劳累,忍饥挨饿,生活困乏,做事受阻,这样才可以磨炼他的意志,增强他的能力。”
第七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辞让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心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。人之有是四端也,犹其有四体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有同情之心、羞耻之心、谦让之心和判断是非之心。同情之心是仁爱的开端;羞恶之心是正义的开端;辞让之心是礼节的开端;是非之心是智慧的开端。人有这四端,就如同人有四肢一样。”
《孟子》第三篇:滕文公上
第八章
原文:
滕文公问曰:“滕小国也,间于齐楚,事齐乎?事楚乎?”
孟子对曰:“臣闻之:事其大者为贤,事其小者为不智。文公问于臣,臣无以为也。为国者,不可不察民之所欲也。民之所欲者,常在于安定而无害也。齐楚之与滕也,譬如虎狼之与小豕也,小豕不可以与虎狼争也,不如求之于天而已矣。”
现代翻译:
滕文公问:“滕国是小国,夹在齐国和楚国之间,是事齐好,还是事楚好?”
孟子回答说:“我听说,事奉强大的国家是明智的,事奉弱小的国家是不智的。您问我这个问题,我也没有什么办法。治理国家的人,一定要清楚百姓想要什么。百姓的愿望,往往是安定而无灾害。滕国与齐楚相比,就像小猪与虎狼相比一样,小猪当然斗不过虎狼。不如依靠天命来决定吧。”
第九章
原文:
滕文公问养民。孟子对曰:“无伤也,是乃仁术也。曰:‘民归之由仁也,如水归下。’”
现代翻译:
滕文公问如何养民。孟子回答说:“这没什么可难的,这正是仁政之术。百姓之所以归向仁政,如同水向低处流一样自然。”
第十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君子有三乐,而王天下不与存焉:父母俱存,兄弟无故,一乐也;仰不愧于天,俯不怍于人,二乐也;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,三乐也。王天下而不与存焉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君子有三种快乐,而做帝王并不在其中:父母都健在,兄弟之间平安无事,是第一种快乐;抬头无愧于天地,低头无愧于人,是第二种快乐;得到天下优秀人才并加以教育,这是第三种快乐。而成为帝王,并不在这三乐之中。”
第十一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,庶民去之,君子存之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类与禽兽的区别,微小得几乎看不出来。普通百姓往往失去了它,而君子则能够保有它。”
第十二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仁,人心也;义,人路也。舍其路而弗由,放其心而不知求,哀哉!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仁,是人的本心;义,是人应走的正道。丢弃正道不去行走,丢掉了本心却不知道寻找,实在令人哀叹!”
第十三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有不虞之誉,有求全之毁。誉之不可解,毁之不可解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有时会受到意想不到的夸奖,也会遭到追求完美却刻薄的毁谤。被人赞誉或毁谤,有时并不合情合理。”
《孟子》第四篇:滕文公下
第十四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有不忍人之心,斯有不忍人之政矣。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可运之掌上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有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同情心。古代的圣王正是因为有这种同情心,所以施行了仁政。以同情心来推行不忍人受苦的政策,治理天下就像在掌中运转一样容易。”
第十五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之为学也,将以求自得之道也。始乎诵经,终乎读礼。上下通之,内外接之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学习,是为了寻求自我完善之道。学习要从诵读经典开始,以学习礼仪制度为终点。要上下贯通,内外兼修。”
第十六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万物皆备于我矣。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。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万物的道理都具备在自己身上。反省自身、诚实待人,是最快乐的事。努力地宽容别人,并以此为行动的准则,追求仁德没有比这更接近的方式了。”
第十七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之患,在好为人师。人之患,在不自知而强言人之是非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的毛病,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。人的毛病,还在于不了解自己却偏要评论别人的是非。”
第十八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君子思不出其位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只学习而不思考会迷惑不解,只思考而不学习则容易走入误区。君子的思考不应超出自己应有的位置。”
第十九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;发而皆中节,谓之和。中也者,天下之大本也;和也者,天下之达道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的喜怒哀乐尚未表现出来时,叫作‘中’;表现出来时都符合应有的尺度,叫作‘和’。‘中’是天下的根本,‘和’是天下通行的准则。”
第二十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器以用为贵,君子以德为本,不能专用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具备单一功能。器物以使用为贵,而君子以品德为本,不该局限于某一用途。”
《孟子》第五篇:公孙丑上
第二十一章
原文:
公孙丑问曰:“若子之所言,是则仁义礼智不设于人心也;设于人心则何为不知义?”
孟子曰: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。先王以不忍人之心,行不忍人之政;以不忍人之政,治天下之民。故今之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,皆有怵惕恻隐之心;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,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,非恶其声而然也。由是观之,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公孙丑问:“照您所说,难道仁义礼智并不本来就存在于人心中吗?如果存在,为什么人会不知道讲义?”
孟子说:“每个人都有不忍之心。古代圣王正是凭这种恻隐之心,推行仁政,治理百姓。譬如有人看到一个孩子快要掉进井里,无不惊慌哀怜,这种心情不是为了讨好孩子的父母,不是为了博得名誉,更不是怕别人责备才这样做。由此可知,没有恻隐之心就不是人;没有羞恶之心就不是人;没有辞让之心也不是人;没有是非之心更不是人。”
第二十二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养心莫善于寡欲。人之生也直,罔之生也幸而免。人之所欲莫甚于生,生亦我所欲也,义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养护本心,最好的方法就是少一些私欲。人活着应是正直的,如果用欺诈得以生存,那不过是侥幸。人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生命,但义也是我所追求的;如果生命和义不能两全,那就应该舍弃生命而选择义。”
第二十三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大人者,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真正的大丈夫,是那种始终不失纯真善良本心的人。”
第二十四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。仁者亦然,欲正人,先正己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仁者就像射箭的人。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姿势,然后才发箭;仁者也是这样,想要纠正别人,必须先端正自己。”
第二十五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君子所以异于人者,以其存心也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,是因为他能保持一颗善心。君子以仁爱之心、礼仪之心来安顿内心。”
《孟子》第六篇:公孙丑下
第二十六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舜之居深山之中,与木石居,与禽兽游者,非舜也;与人居,行义达道者,舜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住在深山中、与木石为伴、与禽兽为伍的那种人,不是舜;和人相处,践行仁义、宣扬大道的,才是舜。”
第二十七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皆可以为尧舜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王。”
第二十八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有志之士即使身陷沟壑,也不改其志;勇敢之人即使面对死亡,也不失其节。”
第二十九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谓大丈夫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不被富贵迷惑,不因贫贱而改变,不为威武所屈,这样的人才是大丈夫。”
第三十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生,亦我所欲也;义,亦我所欲也;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生命,是我所珍惜的;义,也是我所珍惜的;若两者不可兼得,我就舍生命而取义。”
《孟子》第七篇:尽心下
第三十一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人有恒言,皆曰‘天下国家’,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人们常常说‘天下国家’,其实天下的根本在于国家,国家的根本在于家庭,而家庭的根本则在于个人自身的修养。”
第三十二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得其志,不得其道;得其道,不得其时;得其时,不得其权。君子居之无闷,行之不疑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一个人可能实现了志向,却找不到合适的方法;或掌握了方法,却赶不上适当的时机;或得到了时机,却没有权力去施行。君子即便处在这样的困境中,也不会忧闷,对自己的行事也不会感到疑惑。”
第三十三章
原文:
孟子曰:“天下溺,援之以道;不可则止。苟有恒心,天下无不可为之事。”
现代翻译:
孟子说:“天下若陷入混乱,就要用道义去挽救;如果无法挽救,也只能停止。只要有恒心,天下就没有做不到的事。”
《孟子》七篇33章内容原文与逐段现代翻译,《孟子》所描述内容即圣人示范、演示给你看。
发表评论